“2005年到2010年,中国电梯行业平均年增长在13%左右,但‘巨人通力’在这5年中,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50%。这充分证明我们‘巨人’与芬兰通力的合作是双赢的,‘1+1>2’。” ——钱江。
不久前由浙江省商务厅主办的浙江省首届“百强”外商投资企业峰会发布了2009年浙江省外商独资百强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百强企业榜单。位于南浔经济开发区的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是我区唯一入选榜单的企业。该公司董事长钱江作为8个发言者之一还在本次峰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省商务厅有关专家认为:合资企业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的成功运作,为传统工业“嫁接”跨国资本,快速推进自身转型升级,提供了又一个生动、具体的范例。
登高笑看来时路
镜头推回到5年前,即2005年2月3日,当时的浙江巨人电梯公司董事长钱江与世界第三大电梯制造商——芬兰通力集团董事局主席赫林先生签约,成立了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这一合资企业。作为控股一方,“巨人”占60%股份,而通力则占了40%的股份。作为国内电梯行业最大的本土品牌企业浙江巨人电梯有限公司却选择了与“老外”合资,曾在行业内外掀起了不小波澜,有媒体在事后发表的新闻述评称:“这是在国际跨国资本和国内资源要素的夹击下,又一个民族品牌苦苦守望者的妥协。”
的确,合资前的“巨人”是一家具有50多年历史并经过改制的二轻企业,自1978年转产电梯产品起,经过27年的稳步发展,已具备了比较扎实的软硬件条件,包括比较稳定的客户群、遍布全国以及涉足海外的销售网络、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优秀的企业文化、良好的管理基础和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还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为何要选择合资这一发展路径?
“面对外界的质疑、困惑,我们有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企业竞争力的构成,主要是由资金、管理、研发、渠道、技术、品牌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本土电梯品牌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合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缩小这些差距,以赢得企业更大、更快、更久的发展。”钱江这样告诉记者说,“选择芬兰通力集团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主要是考虑到她是享誉世界的电梯技术领跑者,被誉为开发低碳产品的先锋。”
芬兰通力集团公司成立于1910年,在世界各地有800多个运营机构,年营业额超过47亿欧元。中国国家大剧院、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广州新白云机场等著名的地标建筑都选用了该公司的电梯和自动扶梯产品。在近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培育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强大的研发实力、科学的运营模式、覆盖全球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如能达成合作,双方可以在研发、生产、市场、团队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长缨在手缚苍龙
引进跨国资本,不仅仅意味着改变股本结构、决策机制、与他人分享蛋糕,同时还须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磨合双方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营销模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等。合资使资本规模得到扩充,企业的实力得到增强,并且因为导入了“通力”这个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著名品牌,而大大提高了产品对市场的号召力。
根据合资协议,“巨人通力”得到了通力集团的全线产品技术和最新动态技术。为此,“巨人通力”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1996年,“通力”以它的永磁同步技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机房电梯,从而引起了一场电梯技术的革命,全球电梯技术进入了无机房和小机房产品的时代。“通力”的无机房电梯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说节约建筑成本、方便安装、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等。与“通力”合资后,巨人通力与通力集团采用的是同样的技术平台,使得合资公司的产品技术一跃而步入行业领先的前列,销售业绩更是突飞猛进。目前,无机房、小机房电梯的销售比例已占到90%以上。
合资公司运营后,由中外组成的高层管理团队合作制定了一个为期10年的商业计划,这个商业计划规划了企业发展的线路图。为了达成这个计划,为了贯彻通力集团全球总裁“谁能控制成本,谁就拥有未来”等思想,也为了落实通力维保业务产业化的理念,“巨人通力”基于对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充分评估,确定了成本领先和服务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对于提升产品的市场地位和公司的经营业绩起到了保证作用。
听得风吹雨打声
在新产品研发管理上,“巨人通力”引进了“通力”的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机制,采用了“通力”的“PDM”产品研发矩阵工具。新方法强调跨部门团队协作、同步协调推进、寻求最佳途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研发效率、减少过程的反复和时间的浪费;对产品的改进则采用了“通力”的“PCM”,即产品变更管理机制,产品的任何改进都须经过申请、立项、设计、试样、测试、小批量、发布等各个阶段,借助这种方法对产品从上市到退市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化、系统化管理;而通力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则打破了“巨人”以往“重事后核算、轻事前控制”的思维定势。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每年的收支盈亏变成了可以预期和控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讲,锻炼和培养了经理人和员工对未来工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在营销上,“巨人通力”借鉴了通力集团的模式,实行资源前移,在国内广泛地开设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代理商队伍。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38家分公司,发展了500多家代理商。为市场拓展和销售增长奠定了扎实的渠道和网络基础。
在提升产品竞争力方面,“通力”提供的目标成本管理技术对“巨人通力”来说是一个全新而有效的工具,它实际上是采用“倒逼机制”对部件采购和优化设计确立量化标准,以便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跟踪管理;对部件的采购,通力集团向“巨人”输送了成熟、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对优化生产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发挥了显著作用;同时,“巨人通力”主动纳入到通力集团的全球供应链平台,极大地降低了进口部件的采购成本 。
引进通力“IE”,即工业工程技术是合资带来的重要成果之一,在“通力”专家的指导下,“巨人通力”对车间作业、设备进行大范围的重新布局,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由于采用了“通力”新颖板材结构件设计和全球领先的新工艺,“巨人通力”关闭了原来采用型材结构设计的加工生产线,该生产线具有高能耗、不环保、劳动强度大等特点,此举使“巨人”实现了清洁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低碳化。
伴随着合资合作的进程,用人的舞台得到拓宽,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迅速放大,吸引力也大大增强,人才的来源也更加多元化、国际化,人力资源的结构得到优化,从而为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员工的数量由合资前的400多名增加到目前的1600多名,并且建成了拥有近百名人才规模的研发中心。
而企业文化的基因也在中外合资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改良和优化,跨国公司大力倡导并竭力推行的以文代言以及作业标准化、程序化等做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改变了“巨人通力”员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经验和技术借助书面化的工具得到积淀、传播和共享;在与外籍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广泛共事、频繁交往中,逐渐地培养出国际化的视野、对“规则”的尊重意识和做事的严谨态度等等。
捷报频传踏行处
合资以来,巨人通力公司已经连续5年保持行业增速第一的记录,每年订单均以50%以上的速度实现快速成长,营业额比合资前增加了9倍,总资产增加了8倍,实现利税增加了29倍,员工规模扩大了3倍且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近年来,巨人通力公司销量在国内同行业排序中“节节攀升”,目前在近500家电梯整机企业中名列第8。2009年,上交税金在南浔区工业企业中位居第一,在湖州市名列前茅。今年前三季度,巨人通力公司已实现订单1万多台电梯整机,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订单量。
强强联合所带来的“1+1>2”的效应,有力地证明了当初引进跨国资本的决断,是一个惠及中外合作双方的战略选择。钱江感言道。
在不久前举行的公司5周年庆典活动期间,中外合资双方高层对公司成立5年来的业绩表现深感鼓舞。双方表示,合资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实践让股东满意、员工满意、顾客满意、代理商满意、供应商满意、社会满意等“六个满意”理念,致力于打造节能低碳、科技环保的一流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