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来,深圳发生3起电梯安全事故,引发市民对电梯安全的担忧。连日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市电梯维保市场存在恶性竞争,一些维保单位为争夺客户打起“价格战”,其后果是维保工人超负荷工作以及服务质量的降低。针对上述现象,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表示,将推出《深圳市电梯安全监管方式改革方案》,确保电梯安全。
低价抢客“浑水摸鱼”
目前,深圳电梯总量约10万台。自2005年以来,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每年电梯增量近万台。记者从深圳市特种设备行业协会了解到,我市目前有正规电梯维保公司313家,这个数字较之10年前涨了两倍,这还不包括无证经营的维保单位。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多年的通货膨胀之后,电梯维保价格却从2003年的平均每台每月2000多元降到现在的500多元。2006年底,深圳市特种设备行业协会为遏制行业恶性竞争,保障电梯运行安全,在行业自律倡议中提出电梯维保指导价。当年,一台9层9站的客梯每月维保费用为533元,可现在一些小型维保单位竟降价到了300元以下。
据调查,目前,业内维保收费的方式大致有3种:标保(包工不包料)、半保(包工半包料)、全保(包工包料)。低价签下的电梯维保合同多属于标保,电梯出了问题,个别唯利是图的维保单位往往说是某个器件出了问题,必须更换,并对器件漫天要价,迫使使用单位出钱维保。
电梯维保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电梯使用单位对电梯安全不够重视,维保经费投入不够。一些电梯维保企业“投其所好”,通过低价不正当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深圳市特种设备行业协会会长汪青根告诉记者,一些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电梯维保价格已降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报价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直接后果是维保工人超负荷工作。一线员工无法完成工作所要求的安全步骤和内容。他们为了加快工作进度,轻视甚至无视安全要求,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和消除。他提醒:为确保安全,电梯维保还是要找信誉好的维保单位。
天阙电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存荣说,一般一个维保工人一个月最多只能维护20台电梯。可一些不正规的小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每个工人每月要负责维护四五十台电梯,维保质量可想而知。
张存荣还指出,电梯是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需要素质高的工作人员维护。但由于成本的压力,一些维保公司开出的工资较低,工人每个月工资只有两三千元,导致人员素质难以保证。不少一线工人只有初中毕业,水平较低,直接影响到电梯维保质量。
责权关系不明监管难
记者从市场监管局特设处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加大了对维保方的监督检查力度,除每年对在用电梯进行强制性年检外,还要求每隔15天进行一次维保和检查。
然而,由于电梯安全责任主体难以明确,目前国家又缺乏具体的电梯维保固定标准,相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也陷入尴尬。此外,电梯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监管十分困难。
目前,我市投入使用超过18年的电梯有2471台。部分电梯存在建筑物产权分散或开发商未缴纳物业专项维修基金的情况,更新、改造电梯因缺少经费无法进行,导致安全隐患长期存在。由于部分电梯安全责权关系不明确,一旦出现事故,受害者往往会因找不到理赔对象而苦不堪言。
使用权者为第一责任人
传统的监管方式也已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记者从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深圳市电梯安全监管方式改革方案》正在修改完善阶段,将于近期出台。在这项改革中,电梯使用单位要负首要责任,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改革的目标是:让企业落实责任,市场有效调节,政府有限监管,各方监督有利,社会救助及时。
记者了解到,在去年5月份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广东省电梯安全监管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确定了广东在全国率先试行使用权者首负责任制度。这意味着,不管电梯事故是谁造成的,使用权者都必须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率先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其后,电梯的使用权者有权对造成电梯事故的制造企业、安装企业、维保企业、检验单位和使用者追索相关损失。
此外,《方案》中还提出建立电梯事故责任险制度,形成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电梯事故社会救助系统和监督制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