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与广告
上海电梯
《上海电梯》创刊于1988年8月,是我国电梯行业办刊最早的杂志之一。因为它一直坚持以电梯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办刊宗旨,受到国内电梯企业和相关企业及广大读者的...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埃略凡特文化传播DM杂志
2009年1月创办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传播广告》。它不仅能扩大电梯企业向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单位的信息传播和全面交流;也让房地产企业及物业公司从...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2017年电梯行业发展趋势

每当想起这个问题或者被问到时,我内心总会一怔,随即担忧油然而生,我只能说,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技术。


电梯行业也是这样,回顾20年前我所在的迅达,当时只要是上海人大多有所耳闻,这个品牌在业内是掷地有声的,这个公司出来的人头颅是高昂的。是的,我们曾经风光过,仅仅是因为运气好跨入了这个在当时属于拥有独门秘籍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大门。可大门进去后路还得靠自己走,我们想用市场换技术,规划很宏伟志向很远大,但现实呢,真正核心控制技术我们看到了,却学不像,真正外企先进的管理我们感受到了,但却鲜有实效性落实,各中的缘由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社会时风的因素,也是人的因素。所以要谈电梯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要谈到人的因素,谈到专业,积累与沉淀。


如果大家都认为只有设计才算得上是技术,那么生产,装箱,安装以及相关工艺,乃至工装设计算不算技术,从事这些工种的安装维保工人或者技师该不该受人尊敬,应不应得到较高的待遇。 我在蒂森韩国天安工厂负责亚太区SAP系统上线实施时完全感受到什么叫做专业,领教到技术工人的素养、理念、效率以及技能,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工作,也了解他人的工作,知道上下道工序的关键点以及对质量控制和交货期的影响情况,更清楚并严格执行进出货领料的流程,做到不见订单不作系统收发货,就连财务经理都能在黑板上把整个电梯结构图及部件装箱情况给我画清楚,是的你没有听错,财务经理,因为大家知道SAP跑出的订单和工单都是系统自动产生的,而价格却是在物料产生时由财务专员录入的,如果他(她)对电梯产品外行,势必对产品价格的审核没有决策权,也就无法对电梯的成本进行核算控制,资深的财务成本控制人甚至还熟悉部件供应商的加工工艺,不同的工艺路线或加工方式对成本有很大影响。


同样,专业一定是要靠积累和沉淀的。我们中国人精明聪慧,单打独斗的能力举世范围可见一斑。但一个人在一个点上发亮不等于整个团队在整个面上发亮,还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职业操守,除了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分享出来让大家认可并掌握以外,还要考虑自己的方案对于后续工作的影响情况,在离职或退休时我们有没有真正考虑过如何更方便高效快捷地将接力棒稳稳地传递到接替者手里,好让他继续在已经实现的劳动成果基础上继续为企业做出贡献,而不是想着“我的创造是我个人的,我要带走,新人管我什么事”。


最后我们再来谈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时常听到一些热门话语:“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了”,“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4.0时代了”,“现在已经有跃层电梯技术了”等等,我想说的是我们真正搞清楚那些究竟是什么,是否接中国的地气。事实情况是:大数据是不能提升产品质量,工业4.0是日耳曼民族在对供需要求非常明确的前提下,为了减少人力成本而在基础工业相当成熟发达的前提下衍生出的智能化工业体系,是在扎实的3.0基础上顺势发展而来的,必须在相关多个领域同步达到一个水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而我们中国因地域差异导致工业水平差异巨大的时代,观念的差异导致管理方式上无法同步,如果硬要学也顶多在某几个点上,很难达到像德国那样的水准。还有跃层电梯,是新技术吗? 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了,的确省了脚手架,在井道里可以既当工具运输车,也可以搭建临时机房,对爬升位置以下已经安装了导轨和厅门的楼层进行服务,但仔细观察一下,有很多不接我们地气的地方,比如钢丝绳,因为跃层电梯在跳跃式爬高过程中,钢丝绳的伸长是通过从钢丝卷拉出钢丝并压紧固定来实现的,经过挤压多次的钢丝绳是不能重新投入使用的,所以每次爬升都要换一次钢丝绳,这是什么代价,如每爬高5层设立临时机房,一栋20层的楼宇井道要进行3次临时机房的搭建,这是何等代价,恐怕只有不差钱的项目才会考虑这种做法。此外,技监局对这个电梯要验收3次,这在欧洲发达国家是可行的,因为他们安装人工奇贵,因为那里的人们普遍重视技术和质量,深谙低成本换不来可靠的质量保证,所以一台电梯差不多销售价的一半是要付给安装的,技监局在那里虽属于政府部门,但还真是清水衙门,当然听命于企业协会。所以跃层电梯在那种土壤里是可以生长的,而在中国是不太接地气的。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以及房地产压力持续增长,导致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而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家要警醒的是,电梯行业人工成本也是因为房地产泡沫而吹大的而非真正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升值,导致电梯行业未来几年的竞争将是白日化甚至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今日的外企,无论在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上早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环,变得都和现代民企差不多,差别在于用的是英语交流。 薪资待遇和激励机制方面也失去了往年的吸引力,和民企不相上下。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原本在外企的高管在到达一定级别和年龄后会选择优秀民企作为自己事业拓展的场所,因为在激励机制和施展个人才华方面,优秀民企有着更灵活更接地气的政策。最后,我想总结一下2017年以后行业竞争势态,优秀部件厂家会崛起而大的整机厂会慢慢失去原有的地位;大而全的产品定位会渐渐被小而专取代,拿出绝活并能成为行业内无法取代的某个环节会成为主流;人员会更精干,不是本行业的职能除非十分接地气且像上述提到的韩国工厂财务经理那样,否则就等着被外包吧,比如IT,人事,甚至财务;2017年以后公司的概念会渐渐淡漠,平台的意识会逐步增强,因为要想一家电梯公司按照目前薪资养职工到退休,除非是顶级稀缺人才,否则很难,所以职工和企业的关系会渐渐演化为单独个人和平台的关系;同种企业不同领域的交流合作会加强,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会成为同种企业间合作的新模式,跨界合作会必然会导致新业务模式的开启,比如迅达和华为,蒂森克虏伯和苹果间开发的大数据信息平台将会对将来的维保业务起到预知、可控、可追溯查询的功效。总之,浮华过后的惨烈乃至平静,工匠精神的弘扬,接地气,做实做专会成为电梯行业在2017年后总的趋势,同行朋友们,该是醒醒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