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与广告
上海电梯
《上海电梯》创刊于1988年8月,是我国电梯行业办刊最早的杂志之一。因为它一直坚持以电梯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办刊宗旨,受到国内电梯企业和相关企业及广大读者的...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埃略凡特文化传播DM杂志
2009年1月创办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传播广告》。它不仅能扩大电梯企业向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单位的信息传播和全面交流;也让房地产企业及物业公司从...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梯人应该学到什么


blob.png


30多年前,改革开放让我们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文化的渗透最初是由传媒引发,很多电视电影如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音乐之声》,日本的《追捕》,《姿三四郎》,《排球女将》,《血疑》,法国的《佐罗》等,这些影片中的人物个性,音乐,所灌输的思想意识形态,行为方式,乃至穿衣时尚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颠覆性冲击。 冲击同样也让人们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新潮产生了崇拜,于是“三菱牌MITSUBISHI汽车”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上海小朋友都会哼唱的广告歌曲;于是真由美连衣裙,幸子发型,光夫衫成了当时男女青年的时尚主流;于是为了求购当时一台日本14寸日立牌彩电或者夏普777收录机,很多家庭将依靠当时微薄收入多年积攒起来的全部积蓄倾囊而出,于是八十年代初期的家庭全家福照片上多半会用这些家电作为背景,以作“炫富”的虚荣心写照,我想可能这就为之后的崇洋思潮的泛滥奠定了基础。


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房地产开始起步。以瑞士迅达,日本三菱和美国OTIS为首的众多电梯企业进驻到了中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投资建厂,凭借当时在中国无法接触到的先进技术,利用国人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吃苦耐劳且需求简单的特点,很快企业就盈利且投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也逐步提高,同时拉动了消费。于是又进一步吸引更多海外投资商来到中国投资,为什么,因为中国有13亿迫切等着脱贫致富进入小康社会的人口,有数以千万计准备跨入更高一级精神文明生活的家庭,所以大体量的刚需就摆在那里,“八国联军”当然看得到,中国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也看得到。但问题是:我们看到了什么?应该学什么?


blob.png


举个本人切身例子,由于本人曾于2009年至2013年负责过跨国ERP系统项目的实施,所以曾有幸和日本,韩国,及澳大利亚的工程师们同吃、同住,且共事过较长一段时期。日本和韩国员工的严谨细致真的让我刮目,在讨论WBS(工作内容分解)时候,韩国的财务经理可以在黑板上把整个电梯部件结构和装箱原则清晰完整地画出来,谈出如何分箱最有利于工厂的采购;日本工程师谈出的方案更是有利于物流的经济性,他们会按照电梯现场安装的先后次序设定好箱号次序,然后为同一批次的发运件设计出特定的紧凑型包装箱。这种理念之前我是从来没有看到或者接触过的,作为项目经理的我通过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理解了他们的做法都是对的,他们的理念代表着他们国家客户的需求,所以我最后决定做不同的模版方案给到他们。因为我看到学到了,我认可他们的理念,我尊重他们,就像肯德基也会将中国人喜欢的元素加到食物中一样,如油条配稀饭,老北京鸡肉卷。


共事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过程。当时我用的是三星手机,但是我很快发现了开会时澳籍工程师用的是iphone4,日本工程师拿出的是SONY,韩国工程师刷的是三星,我突然间有种莫名的失落感,于是后来我换了一台华为荣耀手机,开会时故意放在显眼的地方。我承认开始学习他们了,但不是学习像他们那样买iphone买三星买SONY,我学习他们支持国货的理念,我学习他们只拿出月工资的1/5用于买手机的行为模式。


我想发达国家有好的产品好的理念受到中国大众的追捧,无论是美国的手机,日本的马桶盖,德国的厨具,意大利的皮鞋和包包,这些无可厚非。但是我想除了崇拜这些产品之外,我们更应该去审视它们内在所体现的工匠精神,更应该去专注设计这些优秀产品的人和方法,然后从中吸取我们需要的养分,如同鲁迅先生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我们中国当今的电梯人,尤其是民营企业,要虚心去学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真正要去学的归根结底为四句话,那就是:对科学的崇尚,对个性的尊重,对人才的呵护,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爱护。什么是标准,标准靠社会文明驱动,文明靠用户的良知激发,良知靠正确的市场导向维护。亲爱的电梯行业朋友们,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是继续选择一味地跟风,还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人们的需求,考虑一下市场定位,选择体现你真正强项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该是做出选择的时候了。